內容插圖_20190902

時序進入秋季,天氣逐漸涼爽,不再像先前酷暑炙熱難耐。只不過,七〜九月同時是台灣地區颱風發生頻繁的高峰季節,接二連三帶來的強風豪雨,常常影響我們的生活。

每當報導又有颱風生成時,我們最關心的話題不外乎是動態、路徑、風勢、雨量,甚至是……會不會放假!?(誤)但是,你知道嗎?颱風的生成位置可是攸關空氣品質呢!

▍什麼?空汙助長了颱風威力

一般而言,颱風的生成位置是一記關鍵性指標,與空氣品質的好壞息息相關。這是因為颱風的水平方向氣壓變化大,常常伴隨著強勁風速,所以會形成劇烈天氣型態。一旦颱風生成,後續在逐漸接近台灣的過程中,同時也會改變周遭環境氣流,進而對空氣品質產生影響。

近幾年來,亞洲地區的空氣汙染議題逐漸備受國際重視,隸屬美國官方的〔美國國家科學院](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, 簡寫為「NAS」)就曾經在其出版刊物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(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,簡寫為「PNAS」,或是「PNAS USA」)公開一份研究報告結果;報告中指出,亞洲地區的空汙不但會影響亞洲地區的颱風更為強烈,同時也會影響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氣候型態。

▍那些空氣中無所不在的汙染

進一步了解這份報告結果之前,我們先來認識颱風的形成過程。其實,颱風在成形前,最初只是熱帶海面上的低氣壓中心;因為受到地球自轉與氣壓變化的影響,外圍空氣會以逆時針方向流向中心聚攏,逐漸形成熱帶氣旋。隨著海面上的溫度持續居高不下,漸漸的有愈來愈多海水繼續再被蒸發到高空,於是積聚形成更大規模的熱帶氣旋,最後生成颱風。

至於亞洲地區的空汙與颱風之間的關聯,則是要探討空氣中汙染物的「去向」。

一旦亞洲地區(特別是中國境內)的空氣汙染物來到太平洋上空,便會繼續再與空氣中的水分子結合,形成位置更高、組成更厚實,而且含水量更豐沛的高海拔卷雲。這些雲層往往導致太平洋海面的溫度持續攀升,源源不絕再提供形成氣旋所需要的熱量,最後生成更猛烈的颱風。

由於這些風暴都是天氣系統的一部分,因此會影響其他地區,甚至是地球的氣候變化。這也就是為什麼,往往太平洋上空生成的颱風更為劇烈,雨量也更加豐沛的原因了。

▍夜迷離!暗夜裡吞噬健康的魔鬼

無獨有偶,大城市裡特別常見「光化作用」影響。火力發電廠、大量使用石化燃料,以及交通工具排放的黑煙、廢氣、揮發性有機物、……等各式汙染物,歷經大環境氣象條件,以及城市各種霓彩與光照等反射後,繼續會在大氣層中進行一連串光化學反應,然後生成飄散在空氣裡的臭氧、二氧化硫、……等各種「煙霧狀態」的細微懸浮粒子,形成「二次汙染物」。隨著光線反射出似紅若橘的各種奇幻色彩,為迷濛的黑夜再罩上弔詭氛圍。

於是,隨著颱風來襲暴風圈逐漸接近陸地,常常是伴隨著低氣壓的外圍環流與光化作用影響;無疑的更是雪上加霜,又再加速空氣品質惡化。特別是那些背風面地區,因為擴散條件相對較差,所以更容易導致汙染物積聚;常常引發人體頭暈目眩等各種不適症狀,並且刺激呼吸系統誘發咳嗽、過敏等症狀,甚至嚴重影響肺部功能,威脅著我們的健康。

▍抵禦空汙,啟動自我保護機制

別灰心!就算環保任務長路漫漫,我們還是可以提高警覺,啟動以下自我保護機制:

〆 留意〔行政院環保署]所公告的空氣品質監測。

〆 發布空氣品質不良警訊時,儘量減少戶外活動。

〆 出門在外,或是進出公共場所,儘量配戴口罩。

〆 返家後,務必換下身上的衣物,甚至沐浴淨身。

〆 選擇一台確實可以真正潔淨空氣的空氣清淨機。

▇ 參考資料: